时间:2016-04-27 11:44 来源:未知 浏览: 次
「嬗变」 2016当代中国具象绘画学术邀请展
Outgrow丨 2016 Exhibition of Fine Figurative Masters Painting
艺术家丨Artists
王华祥 、任志忠、常诚、麻爱周、吴威、李华琪、薛堃、王钧、杨洋、程勇、夏青、陈承卫 、唐诗(按年龄排序)
Huaxiang Wong, Zhizhong Ren, Cheng Chang, Aizhou Ma, Wei Wu, Huaqi Li, Kun Xue, Jun Wang, Yang Yang, YongCheng, Qing Xia, Chengwei Chen, Shi Tang
策展人 Curator丨 李陈辰 Chenchen Li
学术主持 Art Rethink丨 金影村 Yingcun Jin
主办 Host丨 信雅达文化艺术 Sunyard Art
承办 Organizer丨 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 Sinceren Art
开幕式 Opening丨 2016.05.07 2:30 PM
展期 Duration丨2016.05.07 - 2016.05.31
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将于2016年5月7日推出「嬗变」2016当代中国具象绘画学术邀请展,荣幸地为您呈现王华祥、任志忠、常诚、麻爱周、吴威、李华琪、薛堃、王钧、杨洋、程勇、夏青、陈承卫、唐诗13位艺术家的具象绘画精品40余件。具象艺术,是艺术家对自我及对自然对象的关照,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的既丰富多彩又纯粹理性的形象。它不仅仅是感知、记忆的结果,还打上了艺术家的情感烙印,受到深层思维的加工。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13位艺术家们在探索自身艺术逻辑过程中的深度凝缩,在不断激发的精湛技法与学术高度下展现艺术家本体的情感和观念。展览持续至2016年5月31日。
「嬗变」2016当代中国具象绘画学术邀请展 序言
在当下图像泛滥的多语境共存时代,具象绘画的发展具有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具象艺术在架上绘画越来越被边缘的境遇之中,如何建构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对艺术本体的探索是值得每个具象艺术家深入研究的。今而观之,作为概念的“具象(figure)”从字面上理解为 “具体的形象生成”。从语言形态上区别,这个形象可以是“写实性”、“表现性”,或是“观念性”的。综本溯源,传统具象绘画是以追求“模仿论”为其艺术本体。绘画主题的演变始终围绕着“公共现实”来表现,即艺术家和社会普遍情感或者意识形态的相互认同。直到后印象绘画之后,我们认为艺术的二元论开始真正打破,艺术的主体性增强,艺术的客体性变得游离与模糊,艺术主体性的增强最终导致的是形式主义的泛滥,也就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强调的“有意味的形式”。即使在现代绘画中以具体形象为构架的超现实绘画或者形而上绘画,绘画承载的更多是一种“潜性”叙事或者说心理的叙事。于是,从图像的语义层面上看,主体观念从画面背后凸显出现。
当具象绘画诉求于观念时,古德曼(Goodman)从符号学角度认为,绘画是一种类似于“例示”的符号表达方式。绘画作为一种语言指向系统,其基本特征就是“言彼”,任何能够言彼的图像系统都具有观念表达的能力。架上绘画作为观念的承载体,于是在观念绘画中,挪用或者借用形象成了一种创作手法,这个时候的形象是图像的“所指”。具象绘画探讨的观念更多的是图像语义的哲学辩证性和开放性,作为形象的客观“公共性”进一步消解,进而建构的是一种观念先行的多义开放的形象组合方式。
在中国近当代美术史中,从徐悲鸿引进现实主义起,在历史和当下、东方和西方这个不断流变的碰撞中,对艺术本体关系的研究和对境遇遭遇的观照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从这次展览可以看到艺术家对具象绘画作出的努力,他们大部分都具有学院背景,从多角度切入对客体“具象”的关照,这正是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心理体验的思考。他们是用一种个体的、微观的角度去反思现实和历史对于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与历史的逻辑重合一致。从微观视角角度出发,注重个体在当下语境中的感受和体验, 把个体放在当下流动的历史和人文现实中去感受,呈现出个体开放的表现视角和对抗的生存姿态。